80年代中期在冷战的新一轮的高峰时期,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设计师们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他们刚刚开始为美国空军的ATF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研制一种第五代战斗机。(现在我们都知道ATF的最后获胜者是洛马公司的F-22“猛禽”,通用动力的方案在早期评审阶段落选后就选择和波音一起加入洛马团队,也算是分到了一杯羹。)
通用动力在研制ATF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迫切需要一架假想敌,即使是一种理论方案,也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第五代战斗机应该具备的性能指标。
但由于美国情报机构工作不力,导致当时五角大楼甚至连苏联第四代战斗机(苏-27、米格-29)的详细信息都没有,就更别提五代机了。
既然没有情报,那就干脆帮苏联设计一种五代机好了。
这个奇怪的任务落到通用动力公司特殊雇员鲍勃·亚德(BobYard)身上,他要根据苏联空军的作战思路和苏联航空工业的现有水平,帮苏联人设计一种第五代米格战斗机。该机被命名为米格-,顾名思义就是在年前后能够服役。
鲍勃制定出几个先决条件:由于苏联在先进隐身技术上的落后,所以米格-将是一种把近距离空战性能放在首位的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上突出超机动能力而不是隐身,同时装备良好的火控雷达和导弹武器。鲍勃在年底之前认真研究了苏联航空工业的所有可用材料,最终完成了米格-的最终设计。
米格-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鸭式三角翼布局,该布局是提高近距空战机动性能的正确方法。但米格-的鸭翼面积巨大,并采用类似萨博-37的非全动式设计,由此体现出该机对降低前向雷达截面积的追求。米格-在隐身上的其他设计还有内倾双垂尾以及带反推装置的矩形推力矢量尾喷管,机腹内置一个小型弹舱,大概可容纳两枚空空导弹。
根据料敌从宽的原则,具备稀松隐身性能的米格-有着强大近战能力,可挂载8枚空空导弹并内置一门30毫米机炮,推重比高达1.35,最大速度2.6马赫。凭借这种性能,该机在几乎在所有近距离空战推演中都战胜了ATF。
该机甚至在之后F-22“猛禽”的研制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为F-22制定了要严守的空战战术,那就是凭借自身隐身能力在超视距击落敌机,避免陷入目视空战,简单说来就是“打了就跑。”
苏联解体后,人们发现米格-的许多设计特点与米格设计局当时的米格1.44验证机相一致,虽然体型相去甚远,但两者都是鸭式三角翼布局半隐身设计,极端重视机动性。从这点上看通用动力对苏联五代机的研究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