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责备并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当众剥夺孩子自尊的行为。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小学的时候,我和邻居家的小女孩一起由各自的妈妈陪着去水上乐园玩。
趁着大人不注意,我们两个不会游泳的小女孩,竟然同时从水池岸边滑落栽进水里,害得最后救生员叔叔把我们救上岸时,忍不住一直呛水咳嗽。
看着惊慌失措的我,妈妈赶到我身边,第一句话就是大声责备:“刚跟你说了别打闹,摔进水里了吧?淹死了咋办?”
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心里一万个委屈飘过。
而我边哭,边听见身边邻家小女孩的妈妈轻轻安慰女儿说:“好诶,我的小公主都敢下水了呀,真棒!”接着,母女俩竟然都笑了起来。
那天,邻家姑娘学会了换气,而我却就此不敢再游泳……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到结婚,我一直是个乖乖女,怯懦,不敢提反对意见,生怕被爸妈和老师因为一点小错误而批评。而邻家女孩,却长成了个敢想敢闯的乐天派女神。
于是我常常想,假如我和她的妈妈换一下,今天的我,性格中注定会留下更多快乐的回忆吧。
01
▼
责备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教育
谁家的孩子,走路没摔过呢?谁家的孩子,游泳没呛过呢?谁家的孩子,吃饭没掉过渣呢?
可是,当孩子犯了一个在成人眼里十分低级可笑的错误时,为人父母的你,对犯了错误的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不是真的认真考虑过?毕竟,那是很可能会影响他性格一辈子的话呀!
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在孩子犯了一个可预知的错误之后,说出各种难听的话责备孩子:
“让你别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点儿,你看就不会摔成这样了吧!”
“真无语了,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总是心不在焉,这下老实了吧?!”
这些话,想必不可能是任何一个父母的真心话——谁不会心疼自己的心头肉呢?
就像当初,我妈妈同样是一边责备,一边给我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水珠,然后跑着从管理处拿了一条浴巾盖在我身上怕我冻着。
但是,这些“刀子嘴”里说出来的忠言,会是我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能安安静静理解的吗?
在我的眼中,这种责备并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当众剥夺孩子自尊的行为。
很多人说,“一个小孩子有什么面子可讲?”但对于那个小孩子来说,当众被责怪,被嘲笑,都是对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击。
而面对这种打击,大多数的孩子会选择退缩,而不是主动去面对并克服错误和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消极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02
▼
积极与消极,只在一句之间
曾读过一句很好的话,叫做“人是否会勇敢前行,不在于他们是否会遭遇困难,而在于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态度往往不是他自己能顿悟的,而是父母通过言语、行为上的表现来引导的。
孩子平时被责备多了,尤其是来自那个他一心仰仗的父母的责备,那么他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变得消极:
一个消极的初中生,如果打篮球时总是投不进,他可能会下意识地跟自己说“我可能不是打篮球的料”;
一个消极的女孩,如果跟其他孩子交朋友遭到拒绝,他可能会下意识地想“我长得太丑了,所以他们不愿意跟我玩”;
一个消极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举手没被老师点名,他可能会下意识地想“老师不喜欢我”;
一个消极的班干部,如果没被选为三好学生,他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有人在拉票……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aboadw.com/sbcx/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