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找谢牌”这个名字,男性友人们都会露出尴尬莫名的笑容,陆续有人用“谢喇叭”这样的名字来代替。说实在的,名字的事情真的没有所谓,就是大家都这么介意让我不得不另有猜想XD。
找谢牌的名字来源,有心人可以在网路上找到不同版本的故事。在我记忆中,就是因为开始销售萨博车的喇叭后,许多人找过来咨询喇叭的事情,一听电话就是“您好,我找谢先生”。“有喇叭问题,找谢先生”,正是这样,就干脆叫起“找谢牌”。
人的记忆有岔啦,有朋友订正我说,我的好友涂纯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推介“找谢牌”(其时,找谢牌并没有在大陆正式销售,反正到现在还没有,所以算不上“葉佩雯”,只是单纯的一篇推介文)。在他的描述版本里,名字的来源是这样:
话说多年之前,笔者这位谢姓朋友凭借专业的扬声器设计本领、汽车音响全面知识、良好媒体互动关系,从台湾地区来到大陆与某家汽车媒体合作,一回另一位媒体同行或许由于太过崇拜还是不知道啥原因,在找他时突发口吃说成“找、找、找、找……谢老师,从此“找谢”这个名号就跟着他,害得我都不知道要不要把另一位名叫杨伟的朋友介绍给他作搭档。总之,这个名号在一般人看来,恐怕是很阴暗的!——节选自涂纯明《有料,博君一笑又何妨论“找谢老师”》
我做喇叭,其实是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是做着做着就成了主业。年我离开大陆的汽车圈,回到台湾参加“传统产业发展计划”,那是个召集有行销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进入传统产业,帮助他们振兴的计划。一开始我是被分配到酱油厂做酱油的,但那个地方离我家实在是太远了,看来看去发现我家附近的一个喇叭工厂也在计划里,而且正好以前读书时在这里打过工,就接了这个工厂,帮他们做行销和设计。
真正了解后,发现台湾有很好的技术底蕴,只是有时好产品生不逢时,这个工厂太早做出了一个好的2.5寸小单体,但80、90年代时大家的房子都很大,怎么会需要小尺寸的音箱?但到年后,喇叭都在开始往微型化走,因为大家的居住空间变小了。
我最开始在台湾当汽车杂志编辑的时候,刚进公司只能被分配到油水最少的改装,而音响又是改装中油水的最少的,顺理成章成了我负责的内容。因为你负责这份稿件,就得去研究喇叭是什么,扬声器要怎么做,不懂的就买书来看,越做越有兴趣,搞着搞着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其实我所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双2.5寸单体的小音箱,卖得好以后开始以“新基音学”这个品牌陆续推出不同的产品。“新基音学”目前在台湾卖得蛮不错的,而且工厂本身是做ODM为主的,有很多外单。做汽车喇叭也是突然奇想,那个时候买了一台开蓬的Saab9-3,那个萨博是我买过的车里最贵的,然后喇叭最烂的。我就把那个喇叭拆出来,研究它的结构,接着把我们工厂的喇叭装上去,而且做的是全球第一套没有分频器的车载喇叭。
那个声音非常的好,我开车去车友会的车聚,每个人听完都问“你能不能帮我也搞一套”。这个说要一套,那个说也要一套,找我的人多了,我就觉得可以做,以“找谢牌”的名义发起一波团购,只有15套,大约是5分钟吧,就抢光了。后来萨博、纳智捷这两个品牌,论改装过喇叭的数量,我绝对是全球第一。
找谢其实就是一个匿称,我这个人没有成功之前,不想其他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所以我是故意把车用跟家用分线,家用叫新基音学,车用叫找谢牌喇叭。车用也不知道会搞成现在这么大,因为大部分都是车友跟我买嘛,买完就走了嘛,他们也只认识我这个人嘛,也不知道我具体做什么嘛,所以后来很多车友才知道,哦,原来你就是新基音学啊,我以前还买过你的家用喇叭。然后我说,是啊是啊,那是我。
喇叭装了进去车里,其实也看不到品牌的,不过越多越多人和我说,他们介意装一个“找谢”喇叭在车上,那我也斗胆借用YYP的地方,问一下大家,如果我的车载喇叭单体放在大家车言论上销售,你们想叫什么名字?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