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瑞典在军机领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机多型”的设计思想,而所谓“一机多型”,简单的说就是一种飞机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变成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和教练机,也就是说,当飞机换上某些设备之后,可以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本文的主角萨博-37“雷”式战斗机正是实践该思想的典型。
萨博-37“雷”式战斗机
说起萨博-37“雷”式战斗机的诞生,与之前该国的萨博-35“龙”有着莫大的关系,“龙”式战斗机在世界军用飞机舞台上的惊世骇俗注定了它后边的兄弟也不会是泛泛之辈。
众所周知,作为北欧小国,瑞典国力有限,不及美苏那般阔绰,所以在喷气式战机的发展上力推“一机多型”,但当时瑞典军队的“龙”式战斗机虽然也是按照“多面手”来建造,但相对来说其对地攻击能力只是勉强,为了保证可靠的对地攻击能力,瑞典空军还得维持相当数量的萨博-32战机,这无形中增添了财政负担,显然,“龙”式与“一机多型”的原则背道而驰。
“雷”的前辈萨博-35“龙”
如果说“龙”式战斗机的局限性是时代使然,强求不得,那么随着技术进步,是时候对空军主力战机更新换代了,这款接替“龙”的“雷”式战斗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年,它最初仅是萨博公司的一项战斗机初步研究项目,真正被提上日程是在年,当时的瑞典空军提出了研制新型“短距起降”战斗机的需求,要求新机既能以两马赫的高速截击来袭飞机,也能全副武装对地进攻,且滑跑距离要比“龙”式更短,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也要更强。
需要了解的是,战机的设计有一个不易克服的矛盾——想追求高速性能,最好选择大后掠角、小展弦比的机翼,但如果这样,飞机的低速性能就要大打折扣,而追求低速性能时,对机翼的要求又刚好反过来,对此,瑞典空军倒是没有太多纠结,他们的态度很明了——“全都要”。
萨博-37“雷”式战斗机剖视图
之前的设计人员曾依靠大面积的双三角翼成功的缓和了矛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龙”式战斗机,面对现今更加苛刻的要求,萨博公司尝试了火箭发动机、垂直起降等一百多种方案,最终在年定下了“三角翼近距耦合鸭式气动布局”方案,也就是“雷”式真正应用的方案。
“雷”式战机的外形上最突出的就是那对巨大的鸭翼,比较特殊的是,它的前置鸭翼本身是固定的,但后缘部分却带有可动襟翼,这一点与其他鸭式布局的飞机有很大区别,再加上面积巨大,以致很多人都不承认它的鸭式布局,而是称之为“超音速双翼”。
“雷”式的主翼部分为三角翼,有三个不同的后掠角度(机翼内段45度,中段56度,外缘60度)而如此任性的设计,主要则是为了降低阻力,减少升力损失,改善机动性能,此外,其机翼中段与外段间还有一个椎体,起到前缘锯齿的作用。
正在起飞的“雷”
值得注意的是,量产型的“雷”式战机在座舱后部多少有些“驼背”,这在最初设计和原型机阶段并不存在,是后来为了增强飞机的纵向安定性而修改的,按照设计计划,萨博公司还是准备用英国发动机,因为从萨博-21R开始,这已经算是传统了,可英国人偏偏中途下马了“罗尔斯·罗伊斯·梅德伟”发动机,萨博公司不得已选了个美国民用发动机JT8D,又将其改进成RM-8涡扇发动机,在一如既往的配上自己设计的加力燃烧室后,该发动机的最大推力达到了12吨。
作为曾一度领先世界的战斗机,“雷”式长为16.4米,高5.9米,机翼面积46平方米,前翼展5.45米,整机空重公斤,作战时起飞重量公斤,最大平飞速度公里每小时,爬升率为米每秒,实用升限达米。
在诸多新颖设计中,最有特点的还是该战机的尾喷口设计,为有效降低该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工程师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反推装置,当飞机着陆时反推力挡板打开,发动机喷流被折向前方,通过三条环缝喷出,达到反推“倒车”的目的,但要强调的是,这套装置只有在前起落架接触跑道触发液压系统时才会起作用。
服役早期的萨博-37“雷”式战斗机
年2月8日,“雷”式战机原型机实现首飞并在年进入瑞典空军服役,此后逐渐衍生出了多种型号,包括攻击防空型AJ-37、双座教练型SK-37、侦察照相型SF-37、侦查海上监视型SH-37以及第二代防空攻击型JA-37。
各型“雷”式的结构上大致相同,只是为任务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其中AJ-37注重对地/对海攻击,在挂载各种炸弹、火箭弹和导弹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空战能力,SF-37则没有装备雷达,其机头塞满了照相设备,不过可以挂载“响尾蛇”空空导弹用于自卫,SH-37的雷达专门为海上作业进行了优化,还能挂侦查吊舱和反舰导弹,SK-37在单座型基础上多增加了一个座舱,其他性能不输AJ-37,而JA-37属于第二代“雷”,它换装了更新的发动机RM-8B、更新的雷达PS-46A以及更好的座舱显示系统,最大限度的强化了空战能力。
在“雷”式战机的服役生涯中,最出色的行动莫过于该机曾在米的高度上拦截“黑鸟”侦察机,“雷”的绰号原本指的就是闪电,可以杀戮各种妖魔,对付美国“黑鸟”自然也不在话下。
曾被“雷”式拦截的美军SR-71“黑鸟”
70年代,当“雷”式战机开始服役时,诸如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等北约国家开始寻求新型战机取代已经过时的F-,萨博公司曾多次打算出口“雷”式,但由于瑞典属于中立国,不能向北约出口武器,萨博公司随后与其合作伙伴爱立信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合作推出了萨博-37E型战机,其字母E代表“欧洲战机”,同时竞争该合同的还有法国达索的“幻影F1”,美国诺斯罗普的F/A-18“大黄蜂”以及通用动力的F-16“隼”。
F-16当时已被美国空军选为标准战机,所以在价格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对比起来萨博-37E比F-16更适应北欧的作战环境,毕竟F-16主要在温带地区作战,萨博公司很快意识到,如果能拿到这笔合同,更多的北约订单会接踵而至,因而他们在竞争该合同时把萨博-37E的价格压到最低以占领市场。
美制F-16“隼”
由于萨博公司的飞机制造能力本就十分强大,如果再得到这笔合同的话,会对美国的军火出口贸易形成威胁,所以美国官方介入迫使一些国家最终选择了F-16,最终“雷”式的国外用户只剩下奥地利,其外销成果甚至不如之前的“龙”式。
提到萨博公司。很多人想到的都是JAS-39“鹰狮”战斗机,JAS-39代表着萨博公司在战斗机研制方面的最新水平,但是不应忘记任何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都是有继承性的,在“鹰狮”出现之前,萨博公司在早期也经历了蹒跚学步的过程,从仿制生产到尝试自行研制,特别是在进入喷气时代后,萨博-29“飞行酒桶”、萨博-32“矛”、萨博-35“龙”和萨博-37“雷”等都是“鹰狮”的前辈。
JAS-39“鹰狮”战斗机
年,随着性能更先进的“鹰狮“即将服役,第一架“雷”式战机退役,这标志着“雷”家族开始让出一线战机的大哥地位,逐步退居二线,该型战斗机除了拥有出色的短距起降性能外,最大的特色是其“一机多型”的设计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设计思想相当超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